欢迎来到国脉互联官方网站!

合作电话:010-56873839

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建设思考

发布日期:2021-06-04 作者:金婧 / 北京国脉互联战略咨询师、国脉研究院院长助理 来源:国脉研究院原创文章 文章浏览量:

金婧

分享到:

关闭

分享到微信

城市是一个有机且复杂的生命体,城市运行体征的意义在于从“数据层”对城市治理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客观、真实地反映这个生命体的一般规律,同时通过组合形成城市运行的多种应用场景,探索现实语境中本地化的城市运行逻辑、特点和问题,进而推动治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变革,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一、城市运行体征管理是“一网统管”的核心手段

城市治理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随着城市精细化治理进程的逐步深入,抓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个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牛鼻子”,成为应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的必由路径。

“城市大脑”概念的兴起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城市治理的手段,提升了城市治理的能级。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地陆续建立了“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加强资源协同、联勤联动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快速处置问题的能力,为“一网统管”建设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城市运行体征的衍变日趋复杂,呈现出治理角色多元化、空间构成立体化、运行管理交叉化的局面,亟需构建城市运行体征的数据底座,依托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聚合、组织庞杂的城市运行数据,打造城市的数字化界面,形成“全域感知、多方协同、实时响应”的管理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实现从“人治”到“智治”的转变。

二、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的“三维”构建思路

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是对城市运行各项要素的归纳和演绎,是城市运行体征管理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一直是我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典型手段。但目前国家层面发布的诸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文明城市”、“品质城市”等城市评价标准或评价体系在落实过程中,往往是通过“部门自评+数据上报”的方式展开的,缺乏基于平台能力的评估手段和健全的动态管理制度。基于现代化城市运行管理手段的城市体征指标体系构建,与传统城市评价指标构建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更加重视指标的“溯源性”、“诊断性”和“空间性”,通过业务部门、场景主题、空间感知的“三维”构建,为城市运行管理创建“一张图”,洞察城市运行现状、多维评估城市能力、构建城市运行趋势,实现“管、评、防”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市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能力。

1、“溯源性”即要抓准政府部门这个城市治理的“主体”,以部门职责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业务指标,明确数据“源头”,保证指标数据能采集、易管理且具有连续性。

2、“诊断性”即要围绕城市治理、市民服务的难点痛点问题,以主题场景为落脚点,围绕专项领域设计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指标,该指标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同支撑,形成一张更加完整的“场景地图”。

3、“空间性”即是以物联感知、智能AI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人、事、物”治理要素的立体覆盖,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城市部件的运行状态,真正实现“一网管全城”。

三、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在城市治理中的“三种”落地方式

通过对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可直观反映城市运行发展态势,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落地方式。

一是日常监测,提升城市治理“灵敏度”。通过对如空气质量、道路交通、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监测,放大城市的感知系统,实时掌握“城市部件和事件”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是科学把脉,提升城市治理“能见度”。以城市治理数据为核心,对城市当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体检,用于把脉“城市病”、评估“竞争力”或考核“落实绩效”,以明确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

三是精准预警,提升城市治理“预见度”。构建如经济走向、城市风险、违法犯罪等领域的预测场景模型,基于现状和发展趋势数据分析结果,有效预判未来,支撑城市治理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四、关于城市运行体征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是因地制宜。城市运行体征指标的设计和落地场景应当充分结合本地化需求,根据工作要点、公众痛点进行个性化设置,避免“套用”带来“药不对症”的问题。当然,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可设计不同性质的指标,如诊断性、引导性、约束性等,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评价和分析规则。

二是横向协同。城市运行体征的感知与发现并不是终点,如何提升“快速处置能力”才是城市运行体征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通过强化与其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强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构建“发现-决策-处置-反馈”的闭环流程和处理机制,切实做到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三是纵向延伸。基层治理水平决定着城市治理水平,城市体征需要纵向延伸到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设计更加“精细”的应用场景,如社区垃圾分类监督管理、社区孤寡老人主动服务、重点人员管控、社区治安防控等,并基于城市体征平台为基层治理升级“赋能”,让城市治理更加有效。

四是持续运营。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不是固化的,必须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而调整变化,以保证其适用性、有效性。另外,城市运行体征反应的不仅仅是“数据”,更要基于数据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如历史比对、相关性验证等运行规律分析,把握城市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并依此制定相应的举措,实现“数据-分析-决策”的环状治理模式。

上一篇:
智慧化:城市的下一场胜利
2021-06-04
关注国脉互联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关键热词
  • 营商环境
  • 数据治理
  • 数字政府
  • 2020年会
  • 智慧城市
  • 郑爱军
  • 2020年会
  • 数字政府
  • 数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