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脉互联官方网站!

合作电话:010-56873839

对标 | “智慧”上海的上海智慧

发布日期:2020-09-18T08:57:28.222Z 作者: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来源:原创 文章浏览量:

智慧城市

上海市

分享到:

关闭

分享到微信

 作为国际大都市,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自2010年建设智慧城市以来,其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居于全国的第一梯队,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及应用等方面的成绩突出,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发展理念深入创新、新技术持续注入,智慧城市正逐步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对其建设水平进行评估,既是对智慧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直观呈现,也是对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参考。

2019年,智慧中国年会组委会、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2019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活动”,在评估结果中,上海市以总分75.9的成绩入围十强,获得第三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智慧城市建设综合领先奖,其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供全国参考、借鉴。

一、建设现状

1.智慧基础方面

连续多年以来,上海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列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先后印发、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等,对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目前,上海市市已基本形成了“一网(政务外网)、一云(电子政务云)、一窗(网上政务大厅)、三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库)、N平台、多渠道”的支撑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同时,上海从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工作,目前工作推进情况体现在顶层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试点应用初显成效、数据开放工作步入新阶段三个方面。具体来看,20182018年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上海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以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全面支撑“一网通办”;一网通办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018年全市39个市级部门、16个区、220个街镇社区网上办事服务接入一网通办总门户,1274项实现网上办理,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2019年出台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同时上海数据开放范围不断扩大,2012年上海开通了全国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站。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正在建设全新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载体。截至201911月,全上海市市已开放2100项公共数据集,基本覆盖各市级部门的主要业务领域。而在行业数据融合方面,也重点聚焦金融、医疗、旅游、交通、能源、城市管理和开放数据等7个领域。

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光纤宽带网络好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市域。目前,上海已实现核心城区5G室外覆盖,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已达到41.95 Mbit/s,连续6年领跑全国。

 1. 智慧治理方面

上海市智慧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组建了市大数据中心,开通运行“一网通办”总门户,初步建立公共数据的汇聚、互联、共享机制,基本做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统一物流快递,初步实现公共数据从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2019年,“一网通办”总门户接入事项达到2261个,线上办事651万件。“双减半”“双一百”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审批事项提交材料和办理时限分别平均减少52.9%59.8%,全市通办事项和业务流程再造事项分别新增177个和105个。

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上海的营商环境也在过去一年进一步优化,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46位进一步提升到31位。新设外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实到外资金额分别增长21.5%7.1%10.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50家和20家。上海仍是外商投资首选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公安机关以智慧公安建设为牵引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安防控方面,从被动打到主动防海量数据汇聚“智慧大脑”,打造精准警务模式;在城市治理方面,从凭经验到靠数据风险隐患智能派单,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在便民服务方面,从折返跑到跑一次再造窗口业务流程,打造“一网通办”品牌;在队伍建设方面,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研发智慧政务系统,升级队伍管理手段。上海市公安机关正把智慧政工建设作为实现队伍管理手段升级的全新载体,全面助推公安队伍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各项公安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2. 智慧民生方面

智慧交通方面,上海基本建成了以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智行者)、公交信息服务(上海公交)、公共停车信息服务(上海停车)为主干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框架,公交车实时到站信息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及郊区主要地区的所有公交线路,上海虹桥机场落地全国首个支付宝无感支付停车场,用户不用停车,识别车牌后直接从绑定车牌的支付宝账户扣款。

智慧医疗方面,上海构建“1+17”的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市数百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及电子病历的存档。在此基础上,上海推动近百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平台对接,在“就诊流量”、“延伸处方”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数据展示。此外,首家“信用就医”医院也诞生在上海。支付宝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推出“信用就医”,芝麻信用650分以上的花呗用户,可申请1000元的花呗额度,用于在该院看病缴费。从原有的线上预约挂号,延伸到自助机具、窗口、诊间等多种场景。通过支付宝“代扣”功能,医生开具处方后,可以通过绑定支付宝自动付款,实现了门诊缴费零排队,大大提升病患的看病体验。
另外,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为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数字博物馆、图书借阅“一卡通”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得到广泛应用,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市民云”已实现公共服务104项。一批“智慧社区”也应运而生便捷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3. 数字经济方面

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占全国将近半壁江山,而且机器人本体制造与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产业实现联动发展。目前,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以“人型”为主,主要分布在8个区域、11个行业。其中。徐汇区主要发展智能医疗、智能新品设计和智能安防;长宁区主要发展智能识别和智能零售;闵行区主要发展智能识别和智能医疗;松江区主要发展智能制造和类脑智能;宝山区主要发展智能硬件;杨浦区主要发展智能教育和智能识别;普陀区主要发展智能安防和智能硬件;浦东新区主要发展智能芯片设计、智能语音识别和智能制造,形成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此外,《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围绕打造“活力上海”,着眼区域示范,建设智慧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各类产业园区和基地,按照标准引导、示范引领、基础先行、应用覆盖的思路,持续推进智慧园区的建设。20181212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实施计划,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到2020年,打造6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和60个深度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形成以AI深度应用为特色的智慧城市样板。在20197月最新发布的一批应用场景中集聚了智慧楼宇、智慧停车、智慧餐厅、智能消防等特色场景。

4. 创新环境方面

2015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第一步是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第二步是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上海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田作用,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环境、人才发展等突出问题,强力突破制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同时,上海打造了服务“双创”的技术共享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加快建设18个功能型创新平台。此外,上海加快建设服务“双创”的载体集聚平台建设。杨浦区、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宝武集团等7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带动全市“双创”发展的新地标。

二、建设实践

1.  汇聚城市级物联数据,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该工程是上海为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城市神经元系统”,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物联打造深度感知的链接体系,通过数联创造数据的共享体系,通过智联创造智能应用和决策体系。在推进物联专网建设方面,加强规范和标准化工作,上海市于20186月发布了《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2018版》,对上海市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的物联感知、数据和算法、平台架构、综合应用、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随着市场多元化需求不断深化,原版导则进行了修改,形成了2019版。未来,上海市还将在多元企业帮助下,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全力打造统一高效的“城市智脑”,形成数据可汇聚、数据可展示、数据可分析、数据可服务、数据可预判的城市大脑核心能力。

2.  网格管理跨级深推,智慧综合化管理全面铺开

面对超大城市精细化城市管理的问题,上海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截止2018年,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包括一个市级数字化中心、16个区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214个街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和5902个村居工作站。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水平和综合化管理的效率。

同时,上海已形成多尺度、无缝衔接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供客户按照不同需求进行查询。在地理信息资源应用方面,已与上海一些实时信息进行连接,包括绿容局的环保车轨迹信息、规土局的业务信息、气象局的大量传感信息,开展系列科技探索,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目标。

3.  基本管理单元助力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

为了补好郊区基层治理体系的短板,基本管理单元成为上海在探索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中总结提升的重要制度创新。基本管理单元主要是解决“3+3+2+X”的标准力量配备问题,即第一个“3”是指社区服务相关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第二个“3”是指社区管理相关的“公安派出所(警务站)”、“城市管理所(网格中心)”、“市场监督管理所”,“2”则是指社区党委和社区管理委员会以及社区服务中心。考虑到各地实情,各基本管理单元也可以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设置社区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X”项目。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市已运行93个基本管理单元,涉及60多个镇,覆盖人口达450多万。基本管理单元不仅通过已普遍建立的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发挥明显;高标准配置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卫生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或分中心),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办事、看病和文化休闲娱乐,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显著提升。

此外,各区积极落实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管理力量向基本管理单元一线下沉,极大缓解了基层执法压力,有效促进了执法工作合力不断提升,使得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各基本管理单元以社区委员会为依托,引导多元力量参与,不断强化社区协商共治,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4.  科技创新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

临港已实现交通仿真推演、无人机自动巡查、建筑工地污染防控、海岸线巡逻预警、旅游趋势预测等。临港主城区从201810月起就完成了云调度无人机自动巡查管理城市,5分钟出勤、日飞行里程到达100公里以上。智能窨井盖破损遗失会快速报警到城区12345平台;建筑工地周边的垃圾污染监测,可以精确到形状、大小;全区一张图数字模型可推演出未来旅游趋势变化等等。此外,支撑临港智能化建设的生态合作伙伴集成了城市大脑交通态势感知、视觉计算服务应用后,打造了海昌海洋公园、洋山港网红海滩、滴水湖等景点节假日的旅游交通流预测和实时预警系统,系统可根据实时动态变化,对周边道路、停车场、公交班次等资源随时优化,准确率达到80%以上。目前,临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管理的经验,已经写进了上海市AI赋能社区五年行动计划。

201812月,“路测宝”智能路面健康检测系统在上海市杨浦区试点运用,将为城市道路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把‘路测宝’安装在市政车辆上,在清扫、洒水等日常作业的同时,就能自动诊断行进路线上的路面病害,并把数据发送给养护机构,为后续的精准养护提供决策依据。同时, 借助先进的功率谱算法和云计算技术,“路测宝”能够以95%以上的准确率识别厘米级以上的道路病害。小到路面裂隙、大到车辙坑塘,“路测宝”都能实现精确识别与测量。汇总的数据经分析后能协助相关单位以快捷的预防性养护提升道路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封闭式的大中修,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市民行车体验。此外,还能通过养护、建设、应急管理等各类业务信息与路政管理信息的融合应用,实现路政许可决策科学、路政执法规范快捷、路政管理资源合理调配,提升路政管理的集约化、规范化水平。      

5.临港虚拟城市,实现城市发展推演预测

上海临港通过BIM+GIS构建精细化的“虚拟临港”,建成首个城市级地理建筑设施融合的数据平台,覆盖整个临港31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包括2D GIS地图、3D GIS地图、典型建筑对象化BIM模型可全面展现、查询到所有的地理和设施的要素,既包含道路、建筑等重要设施的高度、坐标等地理数据,也包含管委会、滴水湖地铁站等重要建筑的内部结构、房间布局、管线铺设等对象化设施数据。临港虚拟城市构建的是从建筑内到建筑外、从地面到地下的全方位三维模型,达到Lod4级别,并可精细到对每个路灯、每个变电箱进行对象化管理。在这个虚拟城市模型底图上,基于时空标定和数据融合打造城市运行大数据平台,完成城市人流、迁徙、车流、人流密度、以及交通流量等各类数据的动态采集,汇聚关联,统一呈现,多规合一,从而实现整个城市尺度的动态管理和决策支撑。

6.积极推行智慧医疗,解决公众就医难题

上海市着力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搭建预约挂号平台,市民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电话、网站、APP、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预约全市38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减少了市民提早到医院挂号、排队等候的烦恼;各级医院陆续推出"一站式付费"服务,市民可以先看病后付费,减少多次排队付费的麻烦;此外,依托覆盖全市6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医生在就诊过程中可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接受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等提醒,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和检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医疗安全;看病结束后,市民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网站、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查询个人的检验检查报告,减少再次去医院取报告的麻烦。

三、建议

1.  采取需求导向型发展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目前,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以供给为导向,即依据政府本身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为基础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措施来开展“智慧”服务。这种发展模式虽然短期有效,但是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企业参与度不高,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收到限制。发展需求导向型发展模式,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为标准,来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大众的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要引导大众认识和利用智能化项目,使其大众化、多样化和产业化。实现“自上而下”政府决策与“自下而上”群众参与的真正结合。

2.构建灵活智能数字底座,积极推进平台化运营

数字化转型要以平台化为导向,通过平台实现组织内外部资源与能力的链接,实现资源与价值的有效转化。目前,数据驱动作用下,城市虽以云为基础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共享,但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系统建设结果依然是分散和碎片化的,因此,需融合“中台”理念,建立统筹数据、业务、技术、运营的新型数字化平台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一是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通过采用创新、灵活的“平台+数据+运营”应用模式,构建能够为城市提供集合数据运营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和更敏捷、更快速业务应用能力的“数据中台”。另一方面,拓展业务需求,在共性技术、数据、接口、和标准的前提下,搭建应用中台、智能中台等,实现前端和后端的服务解耦,通过数据、业务、应用的沉淀,支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产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四、结语

当前,上海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轮建设,在民生、城市管理、政务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具有建设性的成就,智慧城市走在全国前列。汇聚城市级物联数据,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技术和制度同步推动,城市治理不断精细化;聚焦智慧民生,市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2020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活动即将启动,欢迎各城市积极参与。

上一篇:
智慧城市建设的刚性需求
2020-01-09T08:10:30.726Z
关注国脉互联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关键热词
  • 营商环境
  • 数据治理
  • 数字政府
  • 2020年会
  • 智慧城市
  • 郑爱军
  • 2020年会
  • 数字政府
  • 数字政府